您现在的位置: 福建招生考试网 > 高考 > 全国高考 > 上海高考 > 文章正文
 
上海自主招生试验:一个象征性的改革
2007-6-29 9:17:36 来源:中国青年报 【字体:小 大】

  2007年6月,上海的高考考场上,区别于多数考生,570人轻松应考。根据复旦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(以下简称交大)自主招生规则,加之上一年的经验,他们实际上已跨入两所名校的门槛。高考成绩仅为“参考”。

  这是2006年上海自主招生试验的一个延续。

  一年以前,这种被概括为“面试定生死”的自主招生试验,举国瞩目,媒体报道如潮。对统一高考积弊已深恶痛绝的人们,称其为高考改革的“破冰之旅”,寄望它能药起沉疴。

  在接受央视记者采访时,复旦大学党委书记秦绍德说,如果获得教育部批准,复旦将在2007年把自主招生范围扩大到全国。上海交大副校长印杰也在接受媒体访问时表示,2007年交大自主招生数量可能会增加,区域会扩大到上海以外的一两个省份。

  紧随其后,华东师范大学和同济大学相继宣布,计划在2007年加入试验圈,具体方案已报有关部门审批。

  一场直接针对既往高考成绩定终身现状的颠覆性改革,似乎已走上不可阻挡的通途。

  然而,和预计中的声势浩大完全不同,2007年度的自主招生试验在出奇的安静中开始并完成。

  和去年完全一样的试点范围,依旧是复旦和交大两所学校;和去年完全一样的试点规模,依旧是上海生源,依旧是各300人的名额限定;和去年一样的要求,预录考生必须参加高考。

  所有的迹象都在显示,“破冰之旅”并未像人们所期待的那样高歌猛进,而是在破冰阶段审慎逡巡。到目前为止,被认为代表了高考改革一个方向的上海自主招生试验,它的象征意义,仍然大于它的现实成果。

  被放大的和被审视的面试

  复旦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张晓鹏教授,就直言不讳地将之定性为“零风险试验,象征性改革”。依据是,“这300名学生正常参加统考也照样考得进”。

  交大两年自主招生的实操者、教务处副处长马磊的数据追踪支持了这一结论。2006年通过自主招生面试进校的289名学生,高考成绩高出当年入校上海学生平均分0.2分。在交大2006级1400名上海生源新生中,通过统一高考入校的1100人,超过90%在自主招生报名名单里。这意味着,在交大自主招生面试中被筛掉的考生,近千人通过统一高考,都考了进来。

  面试的信度和效度问题,因此成为马磊的博士论文课题。他说,06级自主招生报名的2000多份材料,都堆在办公室,要进行4年的比较和追踪研究,面试效果“目前为止无法判断”,他坦承。

  事实上,复旦、交大两校的自主招生改革,引起广泛关注的核心内容,正是面试。因为代表了此项改革与统一高考的根本性分歧,面试,成为颠覆统一高考千人一卷的旗帜。无论是复旦的“车轮大战”(考生和5位教授分别谈话15分钟),还是交大的“三堂会审”(5位教授同时面试1个考生),面试题目、面试经过、面试感受,都成为当年的焦点新闻。

  一年以后,两校相关人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,却不约而同地强调,面试,只是自主招生的一个环节,它不等同于自主招生改革本身。张晓鹏教授就此辨析,自主招生强调的是招生的权力,考试怎么考,学校可以选,学校可以面试,也可以笔试,也可委托统一考试。

  但无论如何,面试,是目前被两校选中的最重要的考试环节。它更多考查经历性和价值观类问题,人际沟通能力,表达能力,思维的广度和敏捷度。把面试应试化,比把笔试应试化难度大得多。

  两所高校的招生负责人,都在审视和思考,什么样的面试,是好的面试?相应地,2007年,两校自主招生面试规则,都有微调。

  作为面试考官之一,张晓鹏今年4天面试了80名考生。之前,他接受了人力资源管理专家的技巧培训。复旦在笔试基础上,提供给面试专家充裕的材料审阅时间,增强面试针对性;交大的方式是初审材料时加大筛选力度,去年面试1200人,今年缩减为900人。马磊说,去年1个专家两天面试120人,“到后面脑子就木了”,今年两天面试45人,精度更高。

  一名参加了2006年面试的学生抱怨说,面试随意性大,问题水平不高。像问“你有什么缺点”,或者劈头就问“这次面试录取了怎么样,不录取又怎么想?”

  张晓鹏教授也对面试中出现的一些知识性“填空题”不以为然。并且自认,面试专家整体水平低,面试有自身的规律和技巧,“不是院士就一定会面试”。

  复旦大学副校长蔡达峰承认,“不能认为我们有强大的面试队伍”。但他相信,没有实践就不可能提高。所以,要设计决策系统,由5个教授轮番面试,“同时5个教授判断都错误的话,复旦也就是这水平了,学生进来,也是这些教授来教的”。

  75分钟内见5个教授,过程本身令人兴奋。在此之前,复旦许多在校生整个大学期间都没和5个教授这样交流过。复旦大学自然科学类专业06级学生叶希娴,用“尽兴”来形容自己和第5位面试老师的谈话,另一位06级学生江舒苑则对

人民日报
记者说“我从没有这样被尊重过”。复旦大学新闻中心主任周晔博士认为,一年下来,如果说自招学生有什么已表现出来的特点的话,就是他们对学校的亲和。

  两校的面试,产生的直接影响,是中学和家长们开始研究面试应对策略。据报道,已有面试培训班应运而生。

  对“国人有本事把一切素质教育和素质考查转化为应试”的判断,马磊回应:一个只会读书的学生,通过面试培训班学会礼仪和表达,不也是素质教育吗?

  最失望和最寄希望的推荐材料

  上海两校的自主招生试验,在面试之前,都要求考生提交申请材料。这是张晓鹏所谓不能用面试一把尺子代替高考成绩一把尺子。申请材料,应该是他所指的衡量学生、找到适合读复旦的学生的多把尺子之一。

  很可惜,这把尺子,不大灵光。

  复旦要求,入学申请资料包括反映个人信息的申请表、陈述报读复旦理由的申请信、反映其高中三年学习成绩的证明、两封推荐信(至少一封为其中学老师的推荐信)及反映其各方面能力的相关证明等。交大近似,多一篇规定题目作文。

  复旦党委书记秦绍德在总结2006年的自主招生时,曾表达了他对推荐信的严重失望。

  在美国,申请大学时,个人资料、尤其是推荐信上的评语,非常关键。借鉴了美国模式的自主招生推荐材料,在中国上海遭遇水土不服。

  两校都表示,收到的推荐信,基本千人一面,没什么可资利用的信息。几乎所有推荐人在推荐考生时,一律用“他(她)是我平生教过的最优秀的学生”,空洞溢美,毫无个性。

  “美雨欧风顿起沉疴宿疾”,注定只是美好的愿望。

  但马磊们也不是白给的。2007年,交大刻意加重材料审核力度。拉长初审专家看申请材料时间,每位专家16小时,限定1小时看5份左右,一改去年一个专家1天看100份申请材料的做法。去年面试专家看不到初审专家意见,不知道人为什么推荐上来了,也不知道为什么被枪毙。今年,要求初审专家提出面试建议,“我认为此生在某方面有特长,建议面试专家如何如何”。

  初审专家从考生提交的作文里找问题,有的作文水分很大,面试强调针对作文问题对学生发问。一位考生,提交的作文,是写自己的梦想。面试表现也很出色。但他忘了自己的梦想写的是什么了,面试回答和作文完全两码事。考官有理由对他的作文的真实性、诚信度评价不高。

  交大管理学院是大热门,今年有25个自主招生名额,600人报名。两个院长的路数,就是“下刀子砍人,看材料看透”。有的考生,从推荐人到本人,都在说管理方面怎么怎么有研究有造诣。看申请材料,不用大学培养,就已经成材了。一定得问点有难度的问题,来检验是不是推荐人和本人都夸张。

  以两年操作自主招生面试的经验,马磊说,依靠中学推荐做面试,是有风险的。就算处罚作假中学,处罚针对的也是下一届学生了。

  交大今年的推荐信,要求推荐人不能光说优秀,得说出考生适合在哪个专业发展及其理由。而且,要求密封提交。马磊对此有个好玩的解释,叫“假定不与本人见面”。

  这个“假定”,是因为谁都清楚,现在的社会环境下,真正美国模式的、理想态的“推荐信不与考生见面”,基本是空想。这也从一个细节上证实,上海自主招生试验的象征性,大于它的现实性。

  但马磊说,这种要求本身就是推动。就算跟现实社会距离远,也要树立标杆,“得告诉学生,什么是对的”。

  蔡达峰也用了同样具有强烈理想主义色彩的表述。他说,复旦对某些素质提出要求,是大学在选拔中表示意图,希望牵动中学教育。“大学要材料,没有材料就紧张了,下面的家长就会让学生去做这些事了”。

  目前,申请材料在自主招生中的权重不大,但蔡达峰强调,在自主招生的未来方向上,申请材料应该占越来越重的位置。“大学不是做社会已经可以做好的事情,而是要引导社会的发展”,他说:“作为大学,我们是有责任的”。

  乐观的和不太乐观的前景预测

  从两校自主招生政策甫一问世,就伴随着公平和效率的质疑。一年以后,在解释自主招生操作层面的公平时,两校都显得理据充分,胸有成竹。

  复旦的资格申请,是通过一场学校自主的笔试,对所有上海考生放开,10门基础课程3小时内答完,划定取得资格分数线,过线者面试。参与机会,人人平等。

  那么,缺乏刚性标准、主观性较大的面试环节,不会让有背景的考生得到额外照顾吗?

  两校的面试专家和面试考生,都是面试当天、当场随机抽取、随机编组,所有面试过程均全程录音,复旦为此新购置录音笔200支,专家面试记录和决议书全部存档。

  在如此严格的程序下,还是有撞上的特殊情形。张晓鹏教授讲了2006年的一个小插曲。

  一位面试专家,发现一考生名字很熟,想起和该生家长认识,忙不迭地申请回避。原因很简单,面试专家5个,每人单独房间,独立决策,自己只有一票,又没决定权,万一被朋友知道,还以为自己不帮忙,平白得罪人。

  交大的“无领导小组讨论”,命题组3位老师,考前一周都被关着,手机收掉,校保密办的人跟着,打电话都有人监听。

  作为激进的自主招生推进派,张晓鹏教授声称,自主招生,绝对不会比统一高考已曝光的黑幕和丑闻更多。

  马磊也表示,这种保障是技术环节可以控制的。但在另一个层面的“公平”上,马磊显得信心不足。他提到一名英语满分的山东籍学生,说那学生的口语,一塌糊涂。如果用自主招生面试的方法,这种偏远地方的农家子弟,会完全失去进交大的机会。但以他的基础和刻苦,是有可能赶上来的。

  马磊对统一高考的科学性特别“认”。在他看来,高考确实有选拔功能,足以给学生按学习能力分层。交大的追踪研究显示,高考成绩差20分,在校学习和各方面表现就差一个档次。

  蔡达峰也把复旦的自主招生试验,定性为“不破坏统一高考大制度下的一种补充”,是给考生增加一次机会,不剥夺考生利益,而有利于教育的发展。

  高校自主招生的成本和效率,是另一个待解的复杂方程。

  马磊透露,交大每年的招生经费在200万元左右,而在上海面试招这300人,要花70万元,增加近三分之一的投入。专家的人力成本和管理成本,都非常高昂。

  这还不算考生方面。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06级顾倩文,面试时不知道交大怎么走,结果一出地铁站,只见一条长得看不到头的人流蜿蜒延伸向远方。一问,都是去参加自主招生考试的,她和父母加入队伍,一路走到交大。

  这还只是在上海,只是在交大。

  有人描述名校向全国放开自主招生的可能图景,中国有点条件的家长会不惜成本带着孩子在各名校之间奔波赶考。中国,必须准备迎来比春运民工潮更汹涌的考生潮。而家庭经济基础不足的考生,将彻底失去考入名校的机会。

  蔡达峰副校长承认高校自主招生的推广,涉及大学的实际能力,包括经济能力,考生所在地区也确实有差异。今年,复旦原本想在上海之外选择一个省市,进行自主招生的扩大试点,但没被批准。这也反映了教育主管部门在这项试验上慎之又慎的态度。

  但是,蔡达峰相信,中国已经有2000多所高校了,和高等教育发展阶段相适应,自主招生代表的,是一种多元的趋势。

  马磊一想起推广会带来的一大堆操作困难,就一迭声地嚷:“太可怕了,太可怕了!”他还斩钉截铁地表示,中国国情决定了自主招生试验,“不适宜大面积铺开”。这不妨碍他一门心思做自主招生的追踪研究。如果你听他开列的、虽各有缺陷但显然经过深思熟虑的各种折衷方案,就知道,其志,还是在推广。

  世界上有绝对的“死结”吗?有吧,当所有的人都袖手以待的时候。

  悲观主义者眼里,象征性改革,没什么实际价值;乐观主义者会说,象征性改革,也是开始改了。它代表希望的一种。

  关键词·自主招生

  复旦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张晓鹏教授廓清“自主招生”的概念说,目前我国高校的自主招生有三种类型:(1)“小自主”

  自主空间:招生计划5%,基于高考录取分数线向下浮动若干分数——绝大多数学校降20分。

  高校大致按招生计划总数的5%来确定自主招生入选考生名单,考生入选后必须参加全国统考,并且成绩达到与试点学校同批次录取控制分数线,方能最终录取。

  试点时间:试点始于2001年的江苏省。2003年,教育部颁布《关于做好高等学校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》。

  推行范围:2006年全国有53所高校实行此类自主招生,2007年增至59所。(2)“中自主”

  自主空间:300人限额,面试后即发放预录通知书,高考成绩不作决定性依据,以面试为突出特征。

  其最大的突破在于面试后即能决定预录取与否,已经被预录取的考生还需参加统考,但统考成绩不再作为录取的决定性依据。

  试点时间:2006年教育部、上海市政府批准复旦、交大试点,从当年上海招生计划中各扣出300个名额。

  推行范围:2007年复旦、上海交大继续实行,名额、生源地不变。(3)“大自主”

  自主空间:本地生源,完全自主,不用参加统一高考。

  试点时间:2005年上海10所民办学院向上海市提出申请,尝试对应届高中毕业生进行自主招生,完全独立命题、考试、录取,以学生考试成绩作为主要依据,同时参考中学的推荐表、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情况,被录取考生不再参加6月进行的统一高考。其中3所获得批准。

  推行范围:2006年上海和北京分别有6所和3所高校的高职高专专业对本地生源实行自主招生,2007年上海增至11所,北京10所。(记者:周珣 龚瑜)

网站版权与免责声明  
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,本网所提供的相关信息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.
②本网转载的文/图等稿件出于非商业性目的,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,请在两周内来电联系.
  资料库
·自主招生高校名单截止2007年共59所
·2007年具有成人高等学历招生资格的成人高
·普通本科高校、高等职业学校国家励志奖学
·普通本科高校、高等职业学校国家助学金申
·普通本科高校、高等职业学校国家助学金管
·普通本科高校、高等职业学校国家奖学金管
·高等学校学生勤工助学管理办法
·中国校友会网2007中国最受媒体关注独立学
·2007中国独立学院学费排行榜
·中国校友会网2007年中国独立学院排行榜10
·中国校友会网2007中国最受媒体关注民办大
·中国校友会网2007中国最受媒体关注民办大
·中国校友会网2007中国民办大学学费排行榜
·中国校友会网2007年中国民办大学排行榜10
·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免费教育实施办
·截止2007年5月8日具有招生资格的专科/高职
·2007年中国大学排行榜物资资源排行
·2007年中国大学排行榜教师资源排行
·2007年中国大学排行榜学生情况排行
·2007年中国大学排行榜学术成果排行
·2007年中国大学排行榜学术资源排行
·2007年中国大学排行榜声誉排行
·2007年中国大学排行榜综合指标排行
·具有教授或者副教授评审权的高等学校名单
·教育部关于公布2007年普通高等教育高职高
·留学中介服务机构名单(截至2007年3月15日
·厦门市被批准正式成立的民办高校名单
·中央教育部直属6所师范院校名单
·民办高等学校办学管理若干规定
·部分外国语专业单独招生试点高校名单
·香港最佳大学排名公布 港大等位列三甲
·开设港、澳、台、侨学生高考补习班学校名
·开设港、澳、台、华侨学生预科班学校名单
·部分招收华侨、港澳地区及台湾省学生学校
·全球MBA百强榜出炉
·2003-2007年贵州省大学前3名排行
·2003-2007年云南省大学前4名排行
·2003-2007年新疆区大学前3名排行
·2003-2007年甘肃省大学前3名排行
·2003-2007年广西自治区大学前4名排行
·2003-2007年福建省大学前4名排行
·2003-2007年江西省大学前5名排行
·2003-2007年四川省大学前8名排行
·2003-2007年浙江省大学前7名排行
·2003-2007年山东省大学前12名排行
·2003-2007年辽宁省大学前12名排行
·2003-2007年吉林省大学前8名排行
·2003-2007年陕西省大学前10名排行
·2003-2007年江苏省大学前13名排行
·教育部批准设立的外籍人员子女学校名单
·2003-2007年湖南省大学前6名排行
·2003-2007年湖北省大学前10名排行
·2003-2007年黑龙江省大学前8名排行
·2003-2007年河南省大学前8名排行
·2003-2007年河北省大学前8名排行
·2003-2007年广东省大学前10名排行
·2003-2007年山西省大学前5名排行
·2003-2007年安徽省大学前8名排行
·2003-2007年山西省大学前5名排行
·2003-2007年上海市大学前10名排行
·2003-2007年北京市大学前20名排行
·福建省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名单
·具有推荐保送生资格的外国语中学名单
·2007中国大学排行榜新鲜出炉清华大学连续
·2007中国35所研究型大学综合实力一览表
·2007中国一流大学名单隆重揭幕
·2007中国大学自然科学A等学校
·2007中国大学自然科学A等学校
·2007中国大学医学A等学校
·2007中国大学文学A等学校
·2007中国大学社会科学A等学校
·2007中国大学农学A等学校
·2007中国大学历史学A等学校
·2007中国大学理学A等学校
·2007中国大学经济学A等学校
·2007中国大学教育学A等学校
·2007中国大学管理学A等学校
·2007中国大学工学A等学校
·2007中国大学法学A等学校
·2007中国大学哲学本科A++级专业学校名单